当前位置: 首页 > 电缆桥架 > 梯式电缆桥架

肩上有担子 忧患谋长远(初心能“见")

时间:2024-04-08   来源:梯式电缆桥架

详细说明

  杨锦昌,1939年9月出生,江苏常熟人。1959年3月毕业于南京电力学校,高级工程师。1985年5月始,历任华东列电基地(镇江华东电力设备制造厂有限公司前身)主任、厂长,1993年5月任总工程师,1999年11月退休。

  1985年6月,杨锦昌怀揣着一纸调令,从原水电部秦川电站仪表厂来到华东列电基地,开启了他在华东列电基地坚守与奉献的职业生涯。

  初到华东列电基地,杨锦昌便担任主任一职,全面主持工作。当时的华东列电一边经营着列车电站,一边进行着小火电安装,职工福利待遇优厚,幸福感很高。

  但是华东列电基地没有主打产品,无法支撑自身长远发展。杨锦昌敏锐地发现,随国家的发展,列车电站终将退出历史舞台,企业一定要从管理电站转向实体经营,必须寻找可以支撑发展的产品实体。

  为了加快产品研制步伐,杨锦昌带领领导班子作了大量调研和努力,最终决定以桥架和消声器桥架产品作为突破口,挖掘系列电力系统配套产品。“第一套桥架产品没有生产标准,我们就组织桥架设计组与中电工程华东院、安徽电建二公司紧密配合,根据安徽平圩电厂的需要,引进、消化吸收美国伊马公司电缆桥架制造标准,编制了国内首套电力工程电缆桥架型谱。”杨锦昌介绍说。

  在桥架产品研制中,杨锦昌带领职工修建了镀锌厂房和镀锌池,并反复摸索薄板镀锌工艺,编制了电缆桥架技术条件及焊接、热浸镀锌、涂漆等专项技术条件,着重解决部件弯边成型和镀锌热力变形等关键技术问题。随着产品标准化生产,华东列电基地的桥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,迅速打开市场,一度成为市场开拓的主力军。

  在发展桥架产品的同时,华东列电基地并没放弃噪声治理设备的发展,成立了消声器研究所,全面负责消声器产品的设计和改进工作,与华东院以及苏州热工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,开创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共谋发展的先河,并获得排汽小孔消声器与安全阀小孔消声器的双项国家级研发专利,噪声治理产品在国内长期处在技术领先地位。

  上世纪90年代初,华东列电基地首台吸尘车试车成功,远赴北方某电厂进行运行验证。在使用的过程中,现场反映与国外进口产品相比,这台吸尘车运行噪音大、维护工作量大、无法长时间连续工作。“这样一些问题给胜利在望的华东列电人浇了一盆冷水。”杨锦昌说。此后,他组织领导班子与吸尘车攻关小组经过讨论,主动要求车辆返厂,寻找技术短板的原因与解决办法。

  车辆返厂那天,设计人员、质检人员和生产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了头脑风暴,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,也是至今仍影响着华东列电人工作理念的两件事:产品不仅要逐渐完备和优化,更要经得起质疑和考验!从那时开始,公司在产品发货前,都要尽量模拟产品使用环境与条件,并逐渐形成了可靠有效的自检体系。

  很快,吸尘产品迎来了春天,在杭州热工研究所、南京晨光机械厂和江苏大学的全力支持下,华东列电基地的吸尘产品逐渐成熟起来,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局面。1997年春,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环保产品和第五届国际环保产品展会上,负压吸尘产品一举获得两项荣誉,一时风光无限。

  1996年,华东列电基地成立了ISO9000贯标认证工作领导小组,杨锦昌亲自督促质量体系建设工作进程,以标准、规范、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,为公司产品营销工作开辟了一条“绿色通道”。

  在吸尘产品的销售过程中,杨锦昌再一次敏感的嗅到电力市场的变化: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,电力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持续不断的增加,公司的发展不能完全局限于吸尘产品,要寻求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。经过调研,他将目光放在了母线这个电厂用量大的产品上。

  1997年12月,首套燃机工程封闭母线在武汉沌口调峰电厂拉开了安装序幕,现场职工克服重重困难,铆足了劲儿,仅用12天便完成了所有母线及配套设备的安装任务,比原计划提前一周,这一战役的胜利打出了公司的品牌。

  1998年,面对即将公开对外招标的江西丰城电厂2×30万千瓦扩建工程,杨锦昌带领一帮年轻的技术骨干和销售人员,以项目为中心,来往于设计院和业主之间,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和新产品的推介工作。天道酬勤,杨锦昌与技术人员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相关专家的认可,获得了江西丰城项目母线产品合同,彻底打破了北方两家企业在封闭母线商品市场的垄断地位,在华东列电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次年3月,华东列电中标云南大潮山水电工程,再次刷新了销售历史纪录。

  杨锦昌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,而是时刻怀着如履薄冰的责任忧患意识,要求技术人员要做好母线的优化设计,并力推物资部门开展配套附件和大宗原材料的招标采购,减少相关成本。并主张苦练内功,加强产品质量管理,全面实施实施ISO-9001质量体系。

  1999年,杨锦昌退休了,这时正是国内60万机组母线技术研发的关键时刻。面对公司的挽留,他又一次担负起了母线研发与人才培养的重担。在技术人员60万机组研发动员工作会上,他说:“我已经是退下来的人了,但60万母线的开发不能停,我们要抓住这一节点,赶紧上马60万机组母线的开发研制工作。”为实现这一目标,杨锦昌配合新的领导班子到江苏省电力公司汇报工作,争取上级领导支持,最终项目被批复,高电压、大电流母线的研制得以迅速展开。

  真正卸下担子,在家含饴弄孙的杨锦昌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,他继续着自己的母线研发与优化事业,并将这些想法进行计算与验证,形成资料,仔细装订成册,送到公司总工的手中,这些资料为母线产品的技术革新、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

  时光荏苒,青丝涂霜,杨锦昌把这份事业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,默默诠释着勇挑重担、尽职尽责的责任意识。经过四十年的发展,2014年,华东列电基地完成所有公司制改造工作,正式更名为镇江华东电力设备制造厂有限公司,并成为国内母线产品品种最全的厂家。谈及未来,杨锦昌满怀深情:“期待着镇江华东电力设备制造厂有限公司在发展的道路上永葆青春,再创辉煌!”

  杨锦昌,1939年9月出生,江苏常熟人。1959年3月毕业于南京电力学校,高级工程师。1985年5月始,历任华东列电基地(镇江华东电力设备制造厂有限公司前身)主任、厂长,1993年5月任总工程师,1999年11月退休。

  1985年6月,杨锦昌怀揣着一纸调令,从原水电部秦川电站仪表厂来到华东列电基地,开启了他在华东列电基地坚守与奉献的职业生涯。

  初到华东列电基地,杨锦昌便担任主任一职,全面主持工作。当时的华东列电一边经营着列车电站,一边进行着小火电安装,职工福利待遇优厚,幸福感很高。

  但是华东列电基地没有主打产品,无法支撑自身长远发展。杨锦昌敏锐地发现,随国家的发展,列车电站终将退出历史舞台,企业一定要从管理电站转向实体经营,必须寻找可以支撑发展的产品实体。

  为了加快产品研制步伐,杨锦昌带领领导班子作了大量调研和努力,最终决定以桥架和消声器桥架产品作为突破口,挖掘系列电力系统配套产品。“第一套桥架产品没有生产标准,我们就组织桥架设计组与中电工程华东院、安徽电建二公司紧密配合,根据安徽平圩电厂的需要,引进、消化吸收美国伊马公司电缆桥架制造标准,编制了国内首套电力工程电缆桥架型谱。”杨锦昌介绍说。

  在桥架产品研制中,杨锦昌带领职工修建了镀锌厂房和镀锌池,并反复摸索薄板镀锌工艺,编制了电缆桥架技术条件及焊接、热浸镀锌、涂漆等专项技术条件,着重解决部件弯边成型和镀锌热力变形等关键技术问题。随着产品标准化生产,华东列电基地的桥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,迅速打开市场,一度成为市场开拓的主力军。

  在发展桥架产品的同时,华东列电基地并没放弃噪声治理设备的发展,成立了消声器研究所,全面负责消声器产品的设计和改进工作,与华东院以及苏州热工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,开创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共谋发展的先河,并获得排汽小孔消声器与安全阀小孔消声器的双项国家级研发专利,噪声治理产品在国内长期处在技术领先地位。

  上世纪90年代初,华东列电基地首台吸尘车试车成功,远赴北方某电厂进行运行验证。在使用的过程中,现场反映与国外进口产品相比,这台吸尘车运行噪音大、维护工作量大、无法长时间连续工作。“这样一些问题给胜利在望的华东列电人浇了一盆冷水。”杨锦昌说。此后,他组织领导班子与吸尘车攻关小组经过讨论,主动要求车辆返厂,寻找技术短板的原因与解决办法。

  车辆返厂那天,设计人员、质检人员和生产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了头脑风暴,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,也是至今仍影响着华东列电人工作理念的两件事:产品不仅要逐渐完备和优化,更要经得起质疑和考验!从那时开始,公司在产品发货前,都要尽量模拟产品使用环境与条件,并逐渐形成了可靠有效的自检体系。

  很快,吸尘产品迎来了春天,在杭州热工研究所、南京晨光机械厂和江苏大学的全力支持下,华东列电基地的吸尘产品逐渐成熟起来,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局面。1997年春,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环保产品和第五届国际环保产品展会上,负压吸尘产品一举获得两项荣誉,一时风光无限。

  1996年,华东列电基地成立了ISO9000贯标认证工作领导小组,杨锦昌亲自督促质量体系建设工作进程,以标准、规范、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,为公司产品营销工作开辟了一条“绿色通道”。

  在吸尘产品的销售过程中,杨锦昌再一次敏感的嗅到电力市场的变化: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,电力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持续不断的增加,公司的发展不能完全局限于吸尘产品,要寻求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。经过调研,他将目光放在了母线这个电厂用量大的产品上。

  1997年12月,首套燃机工程封闭母线在武汉沌口调峰电厂拉开了安装序幕,现场职工克服重重困难,铆足了劲儿,仅用12天便完成了所有母线及配套设备的安装任务,比原计划提前一周,这一战役的胜利打出了公司的品牌。

  1998年,面对即将公开对外招标的江西丰城电厂2×30万千瓦扩建工程,杨锦昌带领一帮年轻的技术骨干和销售人员,以项目为中心,来往于设计院和业主之间,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和新产品的推介工作。天道酬勤,杨锦昌与技术人员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相关专家的认可,获得了江西丰城项目母线产品合同,彻底打破了北方两家企业在封闭母线商品市场的垄断地位,在华东列电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次年3月,华东列电中标云南大潮山水电工程,再次刷新了销售历史纪录。

  杨锦昌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,而是时刻怀着如履薄冰的责任忧患意识,要求技术人员要做好母线的优化设计,并力推物资部门开展配套附件和大宗原材料的招标采购,减少相关成本。并主张苦练内功,加强产品质量管理,全面实施实施ISO-9001质量体系。

  1999年,杨锦昌退休了,这时正是国内60万机组母线技术研发的关键时刻。面对公司的挽留,他又一次担负起了母线研发与人才培养的重担。在技术人员60万机组研发动员工作会上,他说:“我已经是退下来的人了,但60万母线的开发不能停,我们要抓住这一节点,赶紧上马60万机组母线的开发研制工作。”为实现这一目标,杨锦昌配合新的领导班子到江苏省电力公司汇报工作,争取上级领导支持,最终项目被批复,高电压、大电流母线的研制得以迅速展开。

  真正卸下担子,在家含饴弄孙的杨锦昌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,他继续着自己的母线研发与优化事业,并将这些想法进行计算与验证,形成资料,仔细装订成册,送到公司总工的手中,这些资料为母线产品的技术革新、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

  时光荏苒,青丝涂霜,杨锦昌把这份事业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,默默诠释着勇挑重担、尽职尽责的责任意识。经过四十年的发展,2014年,华东列电基地完成所有公司制改造工作,正式更名为镇江华东电力设备制造厂有限公司,并成为国内母线产品品种最全的厂家。谈及未来,杨锦昌满怀深情:“期待着镇江华东电力设备制造厂有限公司在发展的道路上永葆青春,再创辉煌!”